作者:纯银V1、近期有个看法从VC那边传过来,大意是APP创业的年代已经结束了。
我在微博转发这个看法,反对者说:VC是傻逼。
VR/AR/物联网/云数据创造将来。
映客/Keep/Faceu/快手不也挺火。
这类话说明反对者是商品票友,而非专业人士。
譬如说,你们查一查举例那几款商品的发布日期,再查一查AppStore的排名曲线,它们迅速上升是在哪年?按我的统计,2015年迅速上升的APP超越16款,而2016年的前7个月只有2款新品:分答和Prisma(除开手机游戏市场)。
Prsima注定是一阵风,而分答,哪个也说不好它的前景怎么样。
市场趋势源于数据,而不是对时髦定义的意淫,更没办法焚香祈祷英雄异军突起,推进年代的车轮。
凛冬已至。
基于PC的网络增长持续了12年,基于手机端的增长又持续了6年,网络的渗透率是这样高,迎来空前的兴盛,在兴盛背后,新品获得用户的本钱逐年递增,而APP的盈利方法依旧乏善可陈,PC年代规模换取收益的定律被彻底推翻。
无论是多么浪漫的理想主义者,最后都要面对行动成本与ARPU不成正比的残酷真相。
当行动成本高高翘起,ARPU维持低位,新品就不会有任何活路。
即使是对规模换取收益心存幻想的票友,也要直面行动成本高如房价的现实。
近期听到一些小道消息,部分VC全员放假,不再看项目;部分VC开始裁员,并增加投后的编制;部分2015年募集的天使基金花光了几亿资本,也拿不到新的募资;部分专注于早期项目的FA解散。
资本正在用脚投票,逃离沉船。
大家面对的将是一个漫长的冬季。
这个冬天其实在2015年已经到来,但那时热钱烫手,疯狂的VC用金手臂强行托起了下沉的大盘,甚至有VC一手拿钱,一手拿项目计划书,游说大公司里的精英出来创业。
目前潮水退去,露出满沙滩的裸身。
没人了解春季何时到来。
2、趋势归趋势,个案归个案。
即使冰天雪地,也会有顽强的婴儿在恶劣环境里存活下来。
譬如郭靖譬如岳飞假如你期望自己是存活下来的那个人,需要满足两个首要条件条件。
大大减少用户获得本钱,譬如解决了一个特别大的痛点,引发交口相传(Keep);譬如吸引用户参与和推荐,带来病毒传播(Faceu)。
远远超出平均线的盈利能力,譬如有优质的产品(真品海淘),坚挺的销售品牌(赞那度),有效的用户付费模式(分答)。
两个条件满足任一个,才大概,对,只是大概存活下来。
假如用户获得本钱压不下来,而盈利方法又是广告或者分销这种大路货,那样必死无疑,不必心存侥幸。
无论你在商品打磨上面花多少功夫,把用户留存率提升到什么样的地步,都必死无疑。
入口(行动成本)和出口(ARPU)才是决定性的原因。
打个比方,以大商场一层的铺面租金之高,只有卖高毛利的奢侈品、化妆品、一线品牌时装才能存活。
在过去,大家并没这么悲观。
由于在互联网+的高速增长阶段,行动成本一度非常低,低到3块钱以下;资本也没目前这么理性,即使盈利方法是大路货,他们也想慷慨掏钱。
但这类好日子都成为了过去式,目前你非常难拿到投资,拿到投资后只挣回来几十百把万个用户。
那些野蛮成长,简简单单刷个榜就能做出几百万激活,拿到几千万投资的往事,是存在于歌谣里的历史。
大家见证过历史,大家错过了历史。
3、假如创业的土壤这样贫瘠,加入成功商品是否会更好呢?他们有巨大的流量,能解决一部分用户获得本钱的问题。
这得分好几个角度来看。
第一,成功商品大部分已经形态固定,非常难靠打磨或革新推进其成长,主体部分需要的是维护、优化、察看与等待机会,小心翼翼地增加功能,不去打搅和伤害老用户。
假如老板不满足于这类小动作,他多半想要拓展分支场景,复制微信IM微信朋友圈的辉煌成功,但结果多半是支付宝支付宝社交如此的笑柄。
专业人士都了解商品形态固化后,拓展分支场景比重新做一款新品更难得多,但老板未必是专业人士,更未必听专业人士的,他有着一颗熊熊燃烧的突破天花板的野心。
那样成功商品直接做新品呢?把便宜的流量导入新APP。
从历史经验上来看,除非是达成路径明确的主流市场需要,譬如电影票,譬如送快餐,譬如音乐,直接用资源碾压角逐者可以获胜;除此之外的个性化范围,成功商品鲜有分裂繁殖的成功案例。
体制是一道血池里的魔咒。
微信这种解开魔咒的个案什么也说明不了,商品票友非常难理解个案与规则之间的差异,他们只爱看英雄战胜宿命的神话。
所以成功商品并非桃花源,冒失的进击大多以失败告终。
上位者趋于守旧,整个商品市场趋于紧缩,缺少资本与流量的支持,新品数目锐减,商品有关的职位也锐减,失业的黑雾弥漫开来,高企的薪酬水平伴随潮水退去而回落。
我期望我们的预测是错的。
4、今年我说过一句极其残忍的话:放眼望去,市场上都是尸体,一息尚存的尸体。
每年成百上千的新品像雨后的蘑菇一样冒出来,但我看不见几个脸上有皮有肉的,齐刷刷都是骷髅。
那些我喜欢的新锐商品也不例外。
既然凛冬已至,创业还有哪些意义呢?从2011年开始的轰轰烈烈的创业大潮已经冷却。
我感觉,假如你还想选择创业,加入创业,可能出于以下的三个理由。
在有兴趣的商品方向上,和一群喜欢的人去冒险,对商品有着足够的话语权与控制力,作为参与者而不是实行者,将我们的血脉融入其中。
小规模的创业团队分工模糊,行动敏捷,一般比大团队的成长速度更快数倍。
以我一个人为例,创业一年的个人能力成长抵得上在网易的三年。
2016年的创业环境早已不再像2012年那样,拿着低薪过996的苦日子。
创业团队的薪酬一般在行业平均线以上,加班甚至比大公司更少。
相比起来大公司更稳定,创业团队则有更好的工作环境,选择哪一边取决于你喜欢墨守成规的安定日子,还是自由散漫的任性生活。
可能交错着来?两个都感受一下,才不会枉费青春。
假如以上三点都合适你,可以多看看创业市场的机会。
假如一心想赢,想成为赢家或是跟随赢家,就别去创业,不要让自己从失望到绝望。
生活本来就没那样多浪漫的事,大部分人也并非浪漫的人,他们为生活所迫,为房贷和子女所迫,为养家糊口所迫。
创业与你们无关,它是内心燃烧失火焰的人,与命作战的人,桀骜不羁的人,冒险者与海盗,傲慢的游侠,不甘心遵守规则而是自己制定标准的人。
对我一个人来讲,历程过如此的日子,才是完整的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