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熹诗:半亩方塘一鉴开,天光云影共徘徊。
问渠哪得清如许?为有源头活水来。
问一个企业哪得清如许?源头活水在哪儿?有些老板说革新,有些说用人,还有一些忠心的老职员疾呼:我劝天公重抖擞,不拘一格降人才。
不 管口号叫的多响亮,不少企业最后成了死水微澜,九斤老太,一代不如一代。
流水不腐,户枢不蠹,大道理都懂,有些老板也从每个方面去想方法,譬如用对了一两 个人,救了急却挽回不了势。
缘由是没形成长效的机制,没形成良性循环。
就像过去昏昏沉沉的二三百年的王朝,中间偶尔出了一二个有为的君主,气象为之一 新,非常快又回到昏昏沉沉状况去了。
企业的兴衰与其有没源头活水有着要紧的关系,本文从四个角度来论述一下,抛砖引玉,期望能给大伙一些启示。
其1、企业内部的人才选拔规范, 大家可以看作企业内部的水流循环,循环不起来,则死水一潭。
不少企业一开中高层会议,千篇一律一直这么几张面孔,论来论去一直那样几种腔调。
就像魏晋时九 品中正规范。
人才的简拔都被这类中正官垄断,一则形成每个山头,每个派系。
二则近亲繁衍,一代不如一代。
有能力干的,想干的职员不去拜码头、找靠山很难 出头。
倘若他以这种方法出头,他定会以这种方法来垄断权力。
元魏崔亮做吏部尚书时,等着升迁的官吏太多了,每个都有怨言,崔亮想了一个办 法,得了,你们哪个也别发牢骚了,按资排辈,只须官做的够长,总有熬出来的时候。
在官僚体制下,这简直成了不成文的惯例。
即大家常说的没功劳还有苦劳。
企 业的规模一大,难免形成官僚体制,老职员人脉混熟了,好歹弄个一官半职。
还有一些占着茅坑不拉大便,后来的职员上升的渠道都被他们占掉了,只有两个选择,要 么在这里熬,要么拍屁股走人。
其二,对外面的招贤纳士。
历史上有著名的燕昭王招贤的故事,以师事郭隗开 始,乐毅自魏往,邹衍自齐往,剧辛自赵往,士争凑燕。
燕王非常快便强大起来。
秦灭六国表面上是秦国国力强盛、军队强大。
可是大家来看看秦国历代宰相百里奚、 蹇叔、商鞅、张仪、公孙衍、乐池、屈盖、樗里疾、甘茂、魏冉、芈戎、孟尝君、楼缓、金受、杜仓寿烛、范雎、蔡泽、吕不韦、甘罗、徐诜、昌平君、昌文君、隗 状,有几个土生土长的秦国人?像商鞅、范雎是魏国不可以用而投到秦国来的。
赵国用名将李牧,匈奴不敢南下牧马,而强秦也不敢东顾。
可后来赵王 迁却自毁长城,杀了我们的良将。
六国之士投到秦国,帮着秦国灭了六国。
大家可以说是秦国对六国的胜利,真的是秦国一流的用人规范战胜六国落后的用人规范。
不少公司也都打着招贤纳士的旗号,可爱才真来了老板能否倾身下士,能否叫人家有施展的空间,还是像当下有些国有企业那样,找一堆博士来装点店面,叶公 好龙而已。
其3、企业的学习力。
企业的学习力当然是指企业群体性的学习力,从老板到中高层,到职员有没学习欲望和学习力。
明清的闭关锁国造就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耻辱,开眼看世界才发现跟人家差距这样之大。
近代日本明治维新,进行政治改革,打造君主立宪政体。
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,学习欧美技术,进行工业化浪潮,大力进步教育等,使得日本飞速挤入当时的世界强国之列。
俄国彼得大帝学习西方,推行政治、经济和军事等改革,使当时的俄国变成世界强国。
而 大家那位比彼得大帝晚几十年,晚年号称自己为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却一直把自己当做天下之主,对西方的蛮夷之邦一直怀着巨大的心理优势,君臣懒得去知道一 下,甚至由于跪拜礼节的问题把人家的使者拒在国门以外。
过去乡下有个笑话,村里的农夫说他如果当了皇帝,就天天靠在墙跟晒太阳,大量的花生毛豆放在跟前, 随他如何剥着吃,顿顿吃肥锅肉下饭。
过去乡下人是由于眼界局限在小村里出不来。
而不少人目前是得过且过,既懒得学,也懒得考虑,更懒得去改变。
其4、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,18 世纪有个老外描写他眼中的中国老百姓,说小老百姓在一块非常活波,非常愉快,氛围非常热烈,一旦有个官来了,立刻变得死气沉沉,麻木不仁。
无孔不入的权力干涉让 大家失去了灵性和创造力。
不少企业一开会,成了领导们的独角戏,下属要么阿谀献媚,要么随声附和。
面上是权力运转下的一套,而背后却是大家心里的那一套。
围着权力转下去的结果就是一潭死水。
大家说到企业管理,下意识想得还是如何去管束,如何去控制,仍旧没摆脱权力的思维定式。